分类:影视新闻/ /0 阅读
作为爱奇艺迷雾剧场的年度重磅悬疑剧,《树影迷宫》上线即引爆热度,短短数日便登顶平台热度飙升榜。然而与高热度形成鲜明反差的是,该剧开分创下迷雾剧场历史最低,一边是观众对题材创新、胡同质感的认可,一边是对演员适配度、剧情深度的集中吐槽,成为今年国产悬疑剧市场最具争议的作品。
创新突围:跳出模板的悬疑新表达
《树影迷宫》最亮眼的突破,在于对国产悬疑类型边界的打破。不同于以往悬疑剧依赖的 “东北背景 + 下岗潮 + 底层挣扎” 三重模板,该剧以 1990 年代为时间切片,将 “性观念群像” 作为核心切口,直面人性最隐秘的角落,成为国产剧里少有的敢深入探讨两性关系议题的悬疑作品。
从剧情开篇冉曦(廖凡 饰)向妻子提出亲密需求遭拒的幽默桥段,到贯穿全剧的红色高跟鞋性象征,再到凶手因性功能障碍引发的暴力犯罪,剧集用一个个具象化的情节,拼凑出上世纪 90 年代民众性观念剧烈震荡的社会图景。这种将悬疑探案与社会议题深度绑定的尝试,延续了迷雾剧场 “以悬疑照见现实” 的创作理念。
叙事结构上,该剧采用 “树影式” 非线性叙事,摒弃嵌套案件与多重反转,坚持 “一案贯穿十八集” 的极简结构。依托老北京胡同的 “熟人社会”,嫌疑人从井盖盗窃团伙到偏执养蚁人层层扩散,线索不断分叉又折返原点,恰如树影交错的迷宫,为悬疑剧提供了新的叙事范式。而胡同作为核心元素,不仅是地理背景,更成为推动情节的关键 —— 狭窄巷道构成的封闭空间、邻里间的人情纠葛,让悬疑故事扎根于浓厚的市井烟火气中。
争议焦点:尹昉年龄演技双翻车?
尽管题材与叙事颇具新意,但《树影迷宫》的表演层面却引发巨大争议,其中尹昉饰演的警校新人赵赶鹅成为吐槽重灾区。年届四十的尹昉挑战二十三岁的青涩学徒,外形与角色设定的严重脱节让观众出戏,镜头特写中清晰可见的眼角细纹、松弛下颌线,完全无法让人信服其 “初出茅庐大学生” 的身份。
更让观众费解的是时间线的年龄处理:1994 年的青年时期已有明显老态,2012 年的成年阶段又叠加老年妆容与老年斑,导致 “年龄系统崩溃”,被网友调侃 “横跨十八年全靠化妆,颜值状态毫无变化”。演技上,尹昉的表现被批 “呆板空洞”,审讯嫌犯时表情凝滞,发现尸体时眼神涣散,缺乏角色应有的情绪起伏与心理层次,与剧中其他演员形成鲜明反差。
与之相对的是廖凡的 “教科书级演技”。一场在包子铺咬到玻璃碴的戏,他全程无台词,仅通过默默挑出异物、狠狠咀嚼的动作,便将角色内心的压抑、愤怒与倔强展现得入木三分。刘琳、马苏、富大龙等配角也贡献了扎实表演,尤其是马苏饰演的母亲黄慧,虽角色命运引发争议,但演技层面仍保持了水准,只是剧情未交代其极端行为的内心转变,导致结局略显突兀。
剧情争议:议题深刻却缺乏纵深
除了演员争议,剧情深化不足也成为观众吐槽的重点。尽管主创试图通过 “性压抑”“家庭伦理” 等元素提升作品厚度,但诸多设计被指流于表面,未能真正切入社会结构深层。冉曦与妻子亲密 “掐表计时” 的性回避倾向,仅作为背景一笔带过,未追溯其心理成因;黄慧在认尸现场熨烫女儿校服后自杀的极端情节,也因缺乏内心铺垫显得突兀,浪费了挖掘女性心理创伤的契机。
有观众直言:“打着探讨社会议题的旗号拍悬疑剧,结果既缺推理逻辑,也不见人性纵深。” 但也有支持者认为,剧集将 “胡同文化 + 悬疑探案” 融合的尝试颇具新意,贴近现实生活的场景还原、充满地域质感的烟火气息,让悬疑不再是悬浮的智力游戏,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人性观察。这种分歧背后,是观众对悬疑剧 “娱乐性” 与 “思想性” 平衡的不同期待。
迷雾剧场的坚守与探索
从《隐秘的角落》到《树影迷宫》,迷雾剧场始终在践行 “打破类型边界” 的创作理念。该剧以 “性观念群像” 切入时代脉搏,用 “树影结构” 重构叙事逻辑,依托 “胡同生态” 唤醒集体记忆,让悬疑不仅仅服务于破案,更成为映照人性与社会的一面镜子。
尽管存在演员适配度、剧情纵深不足等问题,但《树影迷宫》的创新价值依然值得肯定。它证明了国产悬疑剧可以跳出单一的推理框架,在社会议题、地域文化、叙事结构上持续探索。当观众跟随冉曦师徒穿梭于幽深巷弄追寻真相时,实际上也在穿越一段被遗忘的历史,在时代的迷宫中探寻伦理、情感与生存的意义。
对于迷雾剧场而言,《树影迷宫》的争议或许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如何在创新题材的同时兼顾细节打磨,如何让演员适配度与作品质感匹配,将成为其后续创作需要攻克的课题。而这部剧引发的讨论,也为国产悬疑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样本。
用户最新评论